美国方面释放明确信号:从 11 月起,计划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再叠一层 100% 的附加关税。目前属于“方向明确、细则待发”——具体商品清单、是否设置豁免、是否有过渡期与生效日,最终以 USTR/联邦公报正式文本为准。市场不等细则,先对“方向”定价:报价周期在缩短,风险溢价抬升,美元和美债更受偏好,亚洲货币对美元指数的弹性放大。
一句话概括:把它当作高概率事件来管理,而不是等落地再反应。
把传导链换成金融语言,更容易看懂:
关税预期上调 → 成本与定价的不确定性上升 → 企业减少长周期低价承诺 → 风险偏好下降、美元/美债获偏爱 → DXY(美元指数)抬头,亚洲货币承压。
这不是情绪化的担忧,而是账本逻辑。关税直接作用在美国进口环节的完税价格,会被迅速写入到岸价和销售定价中,继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安排与资金的风险偏好。
关税看的是原产地,不是“走哪条航线”。单纯从第三国转运/换船并不改变美国的进口税负;只有在第三国发生**实质性改变(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)**并满足原产地规则时,原产地才可能变更。这条路门槛高、合规成本大,并非普适解。换言之:这不是“绕路”的问题,是“规则与现金流”的问题。
先做一遍HS 编码与完税计价体检:首程运费、保险、佣金、模具/首件费、许可费等是否计入完税价格,要有一致口径。拿不准的项目,直接向 US Customs 申请预裁定(Binding Ruling),把争议点提前定死,避免到岸口径不一致带来的补税与罚金风险。
在对美业务的报价与合同里设三道护栏:
报价有效期缩短:从 30 天收紧到 7–14 天;
阶梯价格表:对不同的关税档位/美元指数区间预设价格“档位”,触发即切换;
触发条款:把“清单调整/生效日/美元指数越过阈值”写成自动重谈的条件。
这样做的本质,是把未来的“临时改口”变成事先约定的共同管理。
根据业务特征搭配合规工具:
FTZ/保税仓:允许延期纳税,等进入美国市场再缴,缓解现金流压力;
Duty Drawback:涉及再出口的货物可按规则退回已缴关税;
First Sale Rule:在证据链充分时,可以用制造商→中间商的成交价作为完税基价,合法降低计税基础。
这些都是公开、合规的方法,重在前期设计与证据留存。
与“吨税”场景不同,这里更适合用付款里程碑来拆解用汇:
下周/两周内要付的款项:先把对应美元备齐;
30 天内的几笔:给自己一个可接受的汇率带,到带即做,不拖;
45–90 天后的金额:用更宽的带滚动处理。
你不是在“抄底”,你是在把每个账期的最坏情况提前搬走。配套动作是同币种自然对冲:能美元收就美元付,缩短币种错配周期。
一个量化感受:付 $100,000 的货款,汇率从 7.12 到 7.18,看似只差 0.06,实际就是多付 6,000 元。在政策不确定期,这样的“0.06”会更频繁出现,它就是你的“风险保费”。
刚需先做:近期开支(学费、订金、账单)对应的美元先换好,别把生活节奏押在汇率波动上。
分段完成:中短期用汇按时间节点拆成两三段完成,价格到位就执行。
别“押题”:预测对一次没意义,现金流出错一次就够疼了。
三针:美元指数(DXY)× 美债 10Y 收益率 × 离岸人民币(CNH)。DXY 走强、10Y 下行、CNH 偏弱,说明避险在主导;反之,多半是谈判/豁免的缓和期。
四个节点:清单公布、是否开放排除/豁免、联邦公报刊登、生效日。每个节点前后 48–72 小时,最容易出现脉冲波动,提前做好价格与沟通预案。
这次加征不是一个标题,而是定价方式的改变。与其“守株待兔等最低点”,不如把规则钉住、把机制装上、把账期拆开。
关税是按钮,汇率是温度计,现金流是氧气。按钮按下,温度会上下跳;只要氧气管够、护栏立好,你就不会慌。
注:全文刻意不讨论通过第三国中转来规避关税。美国进口关税以原产地为准,仅在第三国发生实质性改变且满足原产地规则时才可能改变原产地;该路径门槛高、成本与合规风险显著,不建议视作常规方案。